对于习惯在各地迁徙的现代人来说,很多人如今都选择生活在他乡. 异乡人里, 而我, 更是从未真正属于过任何一个地方. 我没有故乡的概念, 也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故乡的地方.
从小到大, 我最害怕别人问我这个问题, 你是哪里人? 我生在长沙, 长在长沙, 在长沙生活了22年. 可是我不是长沙人, 一点点都不是; 我的父亲祖籍是山东, 一个我没有去过的地方, 我没有山东女孩的瓜子脸, 却的确有着山东女孩的big bone; 我的父亲生在辽宁, 长在辽宁, 我虽然自认为有搞笑天赋, 却还是很难把自己和赵本山, 小沈阳联系起来. 所以在别人留给我回答这个问题的几秒钟的时间里, 为了避免只报出一个地名会让人立刻给我贴一个错误的label, 我通常都是这样快速的说一个复句, "我生在长沙, 长在长沙, 但是我的父母都是北方人".
所幸, 现在这个问题被问得越来越少了, 和外国人聊天, 小心的他们甚至连"where are you originally from?"都很少问; 和老中聊天, 大家更关心的是房价, 股市和小孩子上私校还是公立. 没有人再关心你从哪里来, 大家更关心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移民国家里如何健康的长大. 况且中国十几亿人口, 除以30后还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所以碰到老乡也没有什么可以惊喜的.
没有了回答自己regional identity的窘迫, 我反而会常常轻松的想起自己生活过的城市, 因为那里面有我的回忆与成长.
春天的长沙
虽然我在长沙22年的生活更象是一个旁观者, 我不会说长沙话,也没有融入当地的文化.可是每次看到有关于长沙的报道, 我还是会饶有兴趣的看一眼, 主要是想看看会不会勾起什么似曾相识的回忆.
记忆里长沙的夏天已经不能用炎热来形容, 完全是一种热的无处藏身的感觉, 如此高温下, 人的思维好像都停止了; 我已经记不起长沙的冬天有多冷, 但是记得冬天在家里, 每天早上起来都很痛苦, 冷得缩手缩脚; 长沙的秋天好象很短暂, 暑热刚过, 就是中秋, 中秋过去没多久,天气就转凉了.
印象至深的是春天. 小的时候小学旁边是一个水塘, 水塘边上种着几株桃树, 春天的时候满树都开着桃花. 这对于小的时候慎少见到野花的我们是无比的欣喜. 小的时候住在大学校园里, 边上都是围墙, 有的时候院墙会被人为弄出一个大洞, 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就可以趁机钻出去探险. 那个时候学校外面是长沙郊区的菜地, 春天是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 走在菜地里, 要小心翼翼的不要掉进化粪池里.在农田里玩, 觉得风吹过来都是轻松的感觉, 完全和死气沉沉的大院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可惜没有多久, 大洞就被堵上了, 我们也只能在墙里面玩, 直到院墙再被人为弄出一个大洞.
回忆小的时候, 最让我痛苦的事情不是物质的匮乏, 而是周围环境的沉闷和毫无美感. 一排排的家属宿舍楼, 家属楼前停放的一排排的自行车, 童年的我对外面的世界有着无比的渴望. 长大一点, 我会自己溜出学校, 坐公共汽去看一下湘江. 那时候见到的湘江已经是浑黄的了, 可是我还是很满足, 车子过湘江大桥的时候, 我会贪婪的死死的盯着江水, 好像要把这图景留在脑海里一样, 然后我会若无其事的回家, 好像被充了一次电, 又有了可以继续支持我平淡生活的力量.
高中的时候, 有一年我们班的春游是去衡山 (每个人交了50元人民币). 在一段山顶, 我一个人坐在那儿往山下看. 山下的人的歌声音都随风飘到了山上, 而那山歌显得周围更加安静. 我一个人静静的坐着, 什么都没有想. 时光好象静止了一样.
记忆里长沙的春天下很多的雨, 而且是一下会连着下十几天. 我小的时候基本每天都穿的是白色的球鞋, 记忆里它都没有干过, 前一个晚上没来得及干, 第二天就又踩着潮湿的鞋子上学了.
小的时候不多的几次去北京, 印象最深的就是坐京广线的二次列车从北京回长沙. 前一天上车在车上睡一觉后第二天清晨醒来, 车子就到湖南境内了. 空气变得凉爽湿润, 广播里开始播放李谷一演唱的浏阳河, 乘客们忙着洗脸刷牙. 车窗外是青山和水田, 雾蒙蒙的江南水乡.
这就是我对长沙幸存的记忆了, 记忆里当然还有刮凉粉, 榨菜肉丝粉, 荣湾镇, 下河街, 黄兴路, 五一文, 烈士公园和岳麓山.
秋天的北京
我在北京工作了两年多, 最爱的是北京的秋天.
以前只是听说过秋高气爽, 我自己清楚的记得有一天从单位图书馆里看了一天GRE出来, 不经易的一抬头, 真的觉得北京的秋天天好高呀.
我和同事曾经在大风的秋天去香山看红叶, 我真的记不起来是不是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红叶, 但是记得熙熙攘攘的游人和吃惊于北方的山的粗犷.
我有一个亲戚住在十刹海附近, 偶尔周末我会去亲戚家吃饭, 回来的路上, 星期天秋天的下午, 觉得一切都那么安静. 街边都是落叶, 做生意的人好像也没有着急张罗什么, 空气里都是懒散的味道.
那个时候北京并没有给我高人一等的感觉, 她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北方的城市, 节奏很缓慢, 空气很干燥. 有些人很rude, 有很多人很优秀,有很多历史, 有很多文化.
夏天的林肯
林肯是一个大学城, 大学校园就在downtown附近. 有学生的时候熙熙攘攘, 学生放暑假的时候门可箩雀. 夏天太阳落的很晚, 空气里都是夏天的气息。周末的傍晚我会一个人溜溜哒哒从校园走到downtown, 买一个gyro, 在已经关门或还没有关门的小店前走走停停, 最后再去看一场$1.25的过季电影.
美国的大学校园, 大都有一个类似学生活动中心的建筑, 里面是餐厅, 商店, 外面是比较宽敞的广场, 学生可以或躺或坐, 或懒洋洋的晒太阳, 或装模作样的看书. 初夏的阳光下, 经常会有一些人或排练或表演歌舞. 我们系里不多的外国(我说的外国, 是指得是中国学生以外的国家)研究生里, 有一对东欧或着前苏联国家来的一对夫妇, 他们好像有小孩子了. 妻子很胖, 丈夫很矮. 在大声说话聊天的年轻中国学生里, 他们显得十分沉默, 他们自己之间的对话也是十分小声的. 我记得有一次, 在union square前面, 当天的音乐演奏好像十分精彩, 很多人都停下匆匆的脚步聆听. 我看到这对夫妇坐在台阶上, 互相依违着对方, 依然是那么安静的在欣赏, 那一幕让我动容.
林肯很小, 我又爱走路, 没有车水马龙, 没有灰尘暴土, 周末的时候从宿舍晃晃悠悠的走到学校, 在进入到地下室的机房之前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有一次, 可能是毕业季节, 路上出现了一列盛装打扮的年轻男女, 队伍有一百多米长, 男生穿着西装, 手里托着女生的裙裾, 欢天喜地的不知道去往那里. 在明亮的太阳下刺痛了我的双眼. 美国的年轻女孩子平时衣着非常简单, 可是一旦有舞会就会打扮的非常隆重, 非常的青春亮丽.
冬天的西雅图
搬到西雅图是五月份, 离开西雅图是两年后的十二月份.
西雅图很美, 夏天是凉爽宜人的, 大大小小的湖泊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点缀着点点白帆. 我们第一年住在downtown附近, 抬头就能看到美丽的瑞尼尔雪山浮在半空. 每次看到她我心里总是很高兴, 觉得她总是很慈悲的在俯视我们这些芸芸众生.
我们刚开始只租了一间studio, 房子很小却很新,一个月好像要600多美元。这是我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家,无比用心的去收拾整理这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家。
房子虽然小,地理位置却非常好。我和老公可以走到很多地方,到downtown, 到puget sound的waterfront散步, 甚至连我们结婚都是走到市政府去的。
第二年我们搬到了华盛顿大学附加居住. 华盛顿大学... 一样... 很美. 春天的樱花, 秋天的黄叶. 我更喜欢的是学校附近的小街, 边走边逛, 什么都摸摸, 什么都看看.
周末的时候我和老公喜欢沿着绿湖散步, 在美国除了在mall 里, 很少能见到那么多人. 我们喜欢前后左右都是在走路健身的人群的热闹.
然后,西雅图的冬天就到了。在西雅图的第一个冬天, 虽然到了下午四点多钟, 屋子里就全黑了, 虽然夏天翠绿色的湖水在阴天下变成了灰色的,因为我的兴奋劲还没有过,所以还是过得挺开心的; 在西雅图的第二个冬天我们觉得有必要到佛罗里达去度度假; 在西雅图的第三个冬天... 我们没有等到西雅图的第三个冬天过完就走了, 去了加州.
没有四季的圣何西
刚到硅谷的时候我还记得自己的兴奋儿, 看到 Intel, Sun, Cisco, Yahoo 巨大的logo, 心里对自己说, 我到硅谷了. 可是很快我就吃惊于那光秃秃的山坡和土坡上枯黄的牧草.
硅谷就像它的名字一样, 毫无浪漫可言. 一出门, 若干条高速四通八达; 想买东西, 巨大的停车场围绕着结实的平房, 美名"mall"; 想爬山, "牛粪山", 山如其名; 想坐下喝杯咖啡, 大华菜场旁边就有星巴克, 坐在外面可以欣赏停车场全景.
在这里生活完全是她本来的样子. 大家都在为生活而忙. 一切城市建设都以方便安全为原则, 美观还在其次, 奢华更是别想得到纳税人的同意. 连不经常的下雨都很体贴的经常在晚上进行,以免影响白天大家的上班上学。
可是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在这里生活了八年多, 这儿已经慢慢成为了我们的家. 偶尔我还会作作白日梦, 幻想还会有机会去别的地方工作生活几年, 也许,谁知道呢?
其实大家都是这世界的异乡人, 都是到此一游而已, everybody have a great journey! :)
Thursday, February 28, 2013
Sunday, February 24, 2013
生于七十年代的回忆 (二) 蝴蝶的颜色
小的时候看三毛的书, 有一篇文章叫作<<蝴蝶的颜色>>。早熟的她小的时候认为长大就是高跟鞋, 窄裙, 花衬衫, 卷曲的头发, 口红, 项链,她的作文被老师批评,说难道你的长大就是为了打扮和穿漂亮衣服吗?
小的时候的我, 长大也是一个不是很清晰的梦. 八十年代有一次妈妈去日本短期出差, 有置装费可以购置一些衣服, 我记得自己穿上妈妈新做的海军蓝A字裙和高跟鞋在床上走来走去, 不舍得脱下来. 今天的我不穿花衬衫, 也不带项链 (因为我的脖子上挂着badge), 可是我穿高跟鞋, 也穿窄裙, 烫着牛顿一样的卷发. 更重要的是, 人到中年的我从踏实工作中, 从真诚待人中, 从渐渐建立的合适自己的clothing style中, 从艰难的减下去的别人肉眼不能识别的体重中, 中年的自己反而有了年轻时不曾有过的自信和快乐. 三毛说, "流去的种种, 化作一群一群的蝴蝶", 也许, 生命的美丽只有在成长中才会彰显她的答案.
古人都用豆蔻年华这样的字眼来形容青春的女孩子, 可是我的年轻时代不能说过得很悲摧, 但实在是和美好什么的搭不上边.
虽然回忆会让过去一切都变得美好, 可是还是有一样东西让你不得不面对真正的过去, 那就是老照片. 终于有勇气开始翻看自己的老照片, 回顾一下自己是怎么从小胖子变成大胖子再变成今天的老胖子.
一岁时的我, 胖的初具规模. 我那很有fashion sense的老爸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厨师帽"给我带上照相. 开始了我的"fashion"之路.
话说我不仅胖, 还长得非常憨厚, 一脸正气. 你真的想不到这么个外表纯朴的胖姑娘从小就对衣服非常感兴趣, 真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小的时候衣服不多, 所以每件式样新颖的我都会记得很清楚. 照片里我身上的连衣裙好像是从上海买来的, 当然是姐姐穿小了再给我的 (1984年7月在附小)
小学时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做的. 我记得有一年妈妈请了两个裁缝到家里批量做衣服. 有一天下午上学前我看到一件罩衫做好了, 立刻就要从缝纫机上拿下来穿. 把裁缝都笑坏了. 还有一次要上学了, 我背的稍微有点"fashion"感的人造革书包坏了, 书包是妈妈在广州进修的时候给我和姐姐一人买的一个. 我爸让我先背绿色的军用书包. 我觉得是"奇耻大辱". 我宅心仁厚的姐姐同意跟我换.可是我爸觉得不能助长我这种小资心理, 不同意. 僵持之下, 我和姐姐出了门后就把书包换了. 可是放学的时候我忘记换过来了, 还是被我爸发现了. 前车之鉴, 我现在提醒自己一定要尊重瑶瑶和为为的各种不过份要求, 因为小孩子不会记得你为什么不让他们做什么事情, 而总是清楚的记得哪些事情你没有满足他们. 我要充分给予他们衣服自主权, 只要不是薄露透 :).
(要说基因真是强大, 为为两岁的时候以灰为美(整天都要穿那件灰衣服), 三岁的时候衣服要穿带帽子, 前面有zipper的; 一岁半的瑶瑶也不让小哥哥专美, 在Ross里面看到一件白色的dress上面有一朵红花, 忙拉住并宣布所有权, "瑶瑶". 和他们一年到头也不买一件衣服的爸爸一比, 估计这个基因是从我这里来的.)
我的人生中如果曾经美丽过, 那就是小学六年纪到初中一年级. 初一下学期我带上了眼镜, 我记得有一两个男同学专门跑过来对我表示惋惜, 我当时还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大惊小怪; 从初中二年纪开始我急速发胖, 我的一位看上去很粗其实心很细的体育男老师对我说你怎么胖了这么多,他恐怕作为老师也觉得可惜吧。 可惜那时候什么也不懂,不知道什么是健康饮食和运动减肥。
这是我十二岁的样子, 我多么希望这是我十八岁的样子呀!
中年的我记不清昨天发生的事,可是我能够清楚的记起小的时候穿过的新衣服, 还有和小学同学吵过的架。这件连衣裙我也也很熟悉,忘记是谁买的,只记得因为觉得这件连衣裙很好看,每次穿它去上学如果有考试都会担心考不好(好像我从小去考试就会故意穿红衣服,破衣服,这是什嘛投机心理).
这是我们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family vacation. 衣服是我的姨姥爷送给我们的. 他专门从哈尔滨南下长沙来看我们, 原来是因为他已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我记得好像让我挑一件, 可是我件件都喜欢呀.
1989年8月20日在南郊公园。这件毛巾质感的top不知道是不是我穿过次数最多的衣服。
这条裙子的布料是我自己选的,自己和裁缝讲要做什么样子。对它充满了憧憬。去取衣服之前几乎激动的睡不着觉。可是看到后失望的说不出话。裁缝做的太短太窄了,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样子。这条裙子恐怕也只是这么照相留念了一下。
大学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不过没有关系, 每个女孩子的心里可能都住着一个芙蓉姐姐, 我在自己的世界里流连往返, 在那里我是安全的,是永远popular的 :).
芙蓉姐姐来了 :)
95年春节我们全家在广州度过的。能够去南方沿海城市看看一直是我的梦想。这中间的深圳一日游更是让我比以后出国还要激动。我还记得贪婪的远远的一瞥深圳湾,心里说我见到"大海"了。现在的我住在离海边一个小时车程的城市,却再也不会有了第一次看到"海"的欣喜万分的心情。遗憾的是,这以后二十年我都没有机会再去过深圳,这个曾经让我突然想努力,突然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突然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地方。
大学的时候看东京爱情故事,我年轻时代唯二的最爱(另一个是大话西游,请原谅我的品味)。那时候看到梨香的打扮,就好像现在我可爱的一岁半的女儿看到新鲜的东西一样,心里面由衷的发出"wow"的感叹。不确定有没有被它influence, 反正从此一直热爱简单和亮丽。多年后看过很多时尚电视剧,像sex and the city, cashmere mafia, lipstick jungle, 里面眼花缭乱的装扮的确非常养眼,我很爱看,可是却都不符合我简单至上的标准。我唯一喜欢过的打扮是friends里面的Rachel, 觉得很feminine. 这么多年我比较喜欢的fashion icon应该就是Jacqueline Kennedy,喜欢她的effortless style。后来也很喜欢Michelle Obama 和Kate Middleton。不过并不是她们所有亮相的衣服我都喜欢,比如说Michelle 有些衣服太过playful, 还有不喜欢Kate的蕾丝dress和她世纪婚礼上的婚纱.
说远了,话说毕业后来到北京, 我的生活开始了新的篇章. 工作和独立会给人带来自信. 我开始和年轻人social. 每个月1000人民币的工资也可以让我每周去西单, 双安这样的大商场逛啊逛。喜欢周末晚上带着几个商场购物袋和roommate坐地铁回家时又疲惫又内疚又满足又有些茫然的感觉. 那个时候我买真唯丝比较多, 一件一百多元, 一个月买几件衣服后我就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了. 我姐姐那时侯说, 我挑衣服的时候是最自信的, 如果我做什么事情都能像买衣服这样从容就好了(我买衣服从不需要别人给我出主意,买错了也不患得患失,(买)错则(下次)改之).
(这么多年我给自己总结出了一大套 what not to wear理论,我不穿knit (身材不好), 不穿animal prints(气质不符), 不穿denim (不够feminine), 不穿above knee skirt (这还用说吗), 不穿maxi (显的更高了), 不穿lace(Ewww), 不穿turtle neck (脖子短), 不穿see-through(你懂的)。。。 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从错误的purchases中总结出来的.)
我那时候喜欢穿白色的oversize cardigan 和里面鲜艳的sweater,平底皮鞋。估计潜意识里从梨香那里学来的。里面的sweater是我非常喜欢的,是回长沙时买的,是一个作家的牌子,好像叫做郑浩,大概是96元人民币。衣服也许现在还在,可是我无论如何也穿不下了,悲哀。
司马台,雾灵山,圆明园,香山。年轻真好,北京真好!当然是现在的时候再看。回忆里没有了对前途的忧心忡忡,也没有了不愿意再孤独的渴望 :)。
这件衬衫是我出国前在长沙买的,35元人民币,买的时候就有点紧,到美国后变本加厉发胖就干脆改成cardigan穿了。这件衬衫对我有特别的意义,是我和父母一起买箱子的时候买的,我爸爸和售货员说拿给我们看看的样子我都还依稀记得。可惜,几年后确认再确认后真的明白再也没有可能穿进去了。
刚来美国的时候, mall都很少去逛. 有一次跟朋友去逛mall, 看上了一件绿色的毛衣, 原价就买下来了, 四十多美元, 这恐怕是我在美国唯二或唯三的用原价买衣服的经历,这件绿毛衣还得到了一个男同学的称赞,还说他很少夸人的。遗憾,这件毛衣早就沦为家居服了。
照片里的衣服都是我姐姐从新加坡买的寄过来的。我是不会再穿任何knit的T恤了,而且也不再会深绿配浅绿 :).
我在西雅图的两年多没有找工作。口袋里没有了任何收入却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 我开始长期泡在bbs上, 里面的fashion版让我认识了各种名牌. 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网上也一样,无数大坑.还 知道了很多"知名"ID,现在也都烟消云散了, 和我的时间一起。
那段时间我很喜欢去西雅图的downtown逛, downtown被两大department store, Macys和Nordstrom占据着, 在金碧辉煌的店里穿走, 我心里曾经想过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在这里买衣服. 来到湾区后, 看到Macys里面减价的衣服被人扔的满地都是, 大部分衣服的价格打完折后和白菜一样。我不禁狐疑, 这是我那个曾经幻想过的Macys吗?
小结一下,自己下面几种牌子的衣服比较多。
Casual corner
我结婚时买了一条裙子, 裙子上是美丽的花, 我永远的style. 这个牌子我还记得叫做Casual corner, 可惜已经out of business了. 我的第一套suits也是Casual corner的,我记得是准备找工作之前在Lincoln买 的,花了260美元,同时还给自己买了一瓶叫作Lucky的香水,现在在Walmart可以买到 :)。我记得卖香水的SA是个漂亮的女孩子,她好像刚做没多久, 很惊喜的说谢谢我,而不全是基于礼貌,我们俩个就互相谢了又谢!很温馨的回忆。
Chadwicks
(花了很长时间才想起这个牌子) 不知道为什么会收到她家的catalog,可能是寄给原来的房客的, 从此开始了我的online shopping. 买她家的衣服怎么也有六七年了. 价格便宜, 衣服式样还算大方, 颜色也鲜明, 对于不常逛商店的我, 看她家的catalog再盘算着买哪一件也是我的快乐之一. 后来终于放弃了是因为,怎么说呢, 毕竟是大众牌子, 她的dress, 她的blouse怎么看怎么都象是自己手工加工的,没有什么sophisticated design. 不过她家的裙子和sweater我现在还在穿, 也算是陪伴过我的一位老朋友.
Macys, Nordstrom Rack
到了弯区后开始工作, 我的逛街时间也多了. 我比较喜欢逛department store, 价格便宜量又足(选择多). 大厅里面汇集了各种牌子, 我喜欢那种逛不完的感觉. 每次走进商场里, 我的眼睛就锐利的从一排排 70% off的架子上扫过, 然后手迅速的fumble through the price tags. 从Macys和Nordstrom Rack里买过很多衣服, 可是都是贪便宜买的, 没有几件让我真正喜欢的.
Victoria Secret, talbots, New York Company
Victoria Secret 的catalog太害人了。各种funky的衣服让她家的super模特一穿都象金缕玉衣一样,结果买回来才发现是皇帝的新衣。后悔过无数次后才不再看她家还再孜孜不倦的寄来的catalog,直接recycle.
Ann taylor
写到这里我好像是给我们公司做广告了。这几年我终于找到了合适自己的牌子Ann taylor. 觉得她chic and casual. 不过都是从ebay上买的,因为选择多,而且我不在乎是否过季,只要衣服是新的就可以了。
我喜欢买衣服,是因为我不会舞蹈,不会唱歌,不会写文章,不会乐器,衣服是唯二可以让我being creative and express my individuality的事情了。每天早上我会花两分钟想想今天打算穿什么。通常是挑新的穿。穿衣服我最看重颜色搭配, top如果是鲜艳的,bottom就一定是solid dark,总之要越contrast越好; 还有质地搭配,wool的裤子和cardigan中间我会穿丝质感的blouse;长短搭配就是穿七分裤要配长一点的top,经常是mini dress,穿pencil skirt上衣就一定要fit and short. 这已经成了我每天单调生活的一点小游戏。每天开车上班在cubic里坐下,对着电脑一天,下班再开车回家,我经常都不记得自己这一天穿的是什么,可是如果我没有搭配好,潜意识却非常影响我这一天工作的心情,会有点强迫症似的很想早点回家start over. 就好像我的一天一定要start with shower 和一大杯茶一样。
三毛说,“老师不可能懂得一只口红并不只是代表一只口红背后的那种意义”。世上的生命大多朝生暮死。长大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其实殊途同归,每个女孩子都曾有过美丽的梦,大概就是心中的蝴蝶的颜色。
小的时候的我, 长大也是一个不是很清晰的梦. 八十年代有一次妈妈去日本短期出差, 有置装费可以购置一些衣服, 我记得自己穿上妈妈新做的海军蓝A字裙和高跟鞋在床上走来走去, 不舍得脱下来. 今天的我不穿花衬衫, 也不带项链 (因为我的脖子上挂着badge), 可是我穿高跟鞋, 也穿窄裙, 烫着牛顿一样的卷发. 更重要的是, 人到中年的我从踏实工作中, 从真诚待人中, 从渐渐建立的合适自己的clothing style中, 从艰难的减下去的别人肉眼不能识别的体重中, 中年的自己反而有了年轻时不曾有过的自信和快乐. 三毛说, "流去的种种, 化作一群一群的蝴蝶", 也许, 生命的美丽只有在成长中才会彰显她的答案.
古人都用豆蔻年华这样的字眼来形容青春的女孩子, 可是我的年轻时代不能说过得很悲摧, 但实在是和美好什么的搭不上边.
虽然回忆会让过去一切都变得美好, 可是还是有一样东西让你不得不面对真正的过去, 那就是老照片. 终于有勇气开始翻看自己的老照片, 回顾一下自己是怎么从小胖子变成大胖子再变成今天的老胖子.

(要说基因真是强大, 为为两岁的时候以灰为美(整天都要穿那件灰衣服), 三岁的时候衣服要穿带帽子, 前面有zipper的; 一岁半的瑶瑶也不让小哥哥专美, 在Ross里面看到一件白色的dress上面有一朵红花, 忙拉住并宣布所有权, "瑶瑶". 和他们一年到头也不买一件衣服的爸爸一比, 估计这个基因是从我这里来的.)
我的人生中如果曾经美丽过, 那就是小学六年纪到初中一年级. 初一下学期我带上了眼镜, 我记得有一两个男同学专门跑过来对我表示惋惜, 我当时还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大惊小怪; 从初中二年纪开始我急速发胖, 我的一位看上去很粗其实心很细的体育男老师对我说你怎么胖了这么多,他恐怕作为老师也觉得可惜吧。 可惜那时候什么也不懂,不知道什么是健康饮食和运动减肥。
这是我十二岁的样子, 我多么希望这是我十八岁的样子呀!
这是我们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family vacation. 衣服是我的姨姥爷送给我们的. 他专门从哈尔滨南下长沙来看我们, 原来是因为他已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我记得好像让我挑一件, 可是我件件都喜欢呀.

这条裙子的布料是我自己选的,自己和裁缝讲要做什么样子。对它充满了憧憬。去取衣服之前几乎激动的睡不着觉。可是看到后失望的说不出话。裁缝做的太短太窄了,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样子。这条裙子恐怕也只是这么照相留念了一下。
大学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不过没有关系, 每个女孩子的心里可能都住着一个芙蓉姐姐, 我在自己的世界里流连往返, 在那里我是安全的,是永远popular的 :).
芙蓉姐姐来了 :)
95年春节我们全家在广州度过的。能够去南方沿海城市看看一直是我的梦想。这中间的深圳一日游更是让我比以后出国还要激动。我还记得贪婪的远远的一瞥深圳湾,心里说我见到"大海"了。现在的我住在离海边一个小时车程的城市,却再也不会有了第一次看到"海"的欣喜万分的心情。遗憾的是,这以后二十年我都没有机会再去过深圳,这个曾经让我突然想努力,突然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突然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地方。
大学的时候看东京爱情故事,我年轻时代唯二的最爱(另一个是大话西游,请原谅我的品味)。那时候看到梨香的打扮,就好像现在我可爱的一岁半的女儿看到新鲜的东西一样,心里面由衷的发出"wow"的感叹。不确定有没有被它influence, 反正从此一直热爱简单和亮丽。多年后看过很多时尚电视剧,像sex and the city, cashmere mafia, lipstick jungle, 里面眼花缭乱的装扮的确非常养眼,我很爱看,可是却都不符合我简单至上的标准。我唯一喜欢过的打扮是friends里面的Rachel, 觉得很feminine. 这么多年我比较喜欢的fashion icon应该就是Jacqueline Kennedy,喜欢她的effortless style。后来也很喜欢Michelle Obama 和Kate Middleton。不过并不是她们所有亮相的衣服我都喜欢,比如说Michelle 有些衣服太过playful, 还有不喜欢Kate的蕾丝dress和她世纪婚礼上的婚纱.
说远了,话说毕业后来到北京, 我的生活开始了新的篇章. 工作和独立会给人带来自信. 我开始和年轻人social. 每个月1000人民币的工资也可以让我每周去西单, 双安这样的大商场逛啊逛。喜欢周末晚上带着几个商场购物袋和roommate坐地铁回家时又疲惫又内疚又满足又有些茫然的感觉. 那个时候我买真唯丝比较多, 一件一百多元, 一个月买几件衣服后我就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了. 我姐姐那时侯说, 我挑衣服的时候是最自信的, 如果我做什么事情都能像买衣服这样从容就好了(我买衣服从不需要别人给我出主意,买错了也不患得患失,(买)错则(下次)改之).
(这么多年我给自己总结出了一大套 what not to wear理论,我不穿knit (身材不好), 不穿animal prints(气质不符), 不穿denim (不够feminine), 不穿above knee skirt (这还用说吗), 不穿maxi (显的更高了), 不穿lace(Ewww), 不穿turtle neck (脖子短), 不穿see-through(你懂的)。。。 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从错误的purchases中总结出来的.)
我那时候喜欢穿白色的oversize cardigan 和里面鲜艳的sweater,平底皮鞋。估计潜意识里从梨香那里学来的。里面的sweater是我非常喜欢的,是回长沙时买的,是一个作家的牌子,好像叫做郑浩,大概是96元人民币。衣服也许现在还在,可是我无论如何也穿不下了,悲哀。
司马台,雾灵山,圆明园,香山。年轻真好,北京真好!当然是现在的时候再看。回忆里没有了对前途的忧心忡忡,也没有了不愿意再孤独的渴望 :)。
照片里的衣服都是我姐姐从新加坡买的寄过来的。我是不会再穿任何knit的T恤了,而且也不再会深绿配浅绿 :).
我在西雅图的两年多没有找工作。口袋里没有了任何收入却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 我开始长期泡在bbs上, 里面的fashion版让我认识了各种名牌. 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网上也一样,无数大坑.还 知道了很多"知名"ID,现在也都烟消云散了, 和我的时间一起。
那段时间我很喜欢去西雅图的downtown逛, downtown被两大department store, Macys和Nordstrom占据着, 在金碧辉煌的店里穿走, 我心里曾经想过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在这里买衣服. 来到湾区后, 看到Macys里面减价的衣服被人扔的满地都是, 大部分衣服的价格打完折后和白菜一样。我不禁狐疑, 这是我那个曾经幻想过的Macys吗?
小结一下,自己下面几种牌子的衣服比较多。
Casual corner
我结婚时买了一条裙子, 裙子上是美丽的花, 我永远的style. 这个牌子我还记得叫做Casual corner, 可惜已经out of business了. 我的第一套suits也是Casual corner的,我记得是准备找工作之前在Lincoln买 的,花了260美元,同时还给自己买了一瓶叫作Lucky的香水,现在在Walmart可以买到 :)。我记得卖香水的SA是个漂亮的女孩子,她好像刚做没多久, 很惊喜的说谢谢我,而不全是基于礼貌,我们俩个就互相谢了又谢!很温馨的回忆。
Chadwicks

Macys, Nordstrom Rack
到了弯区后开始工作, 我的逛街时间也多了. 我比较喜欢逛department store, 价格便宜量又足(选择多). 大厅里面汇集了各种牌子, 我喜欢那种逛不完的感觉. 每次走进商场里, 我的眼睛就锐利的从一排排 70% off的架子上扫过, 然后手迅速的fumble through the price tags. 从Macys和Nordstrom Rack里买过很多衣服, 可是都是贪便宜买的, 没有几件让我真正喜欢的.
Victoria Secret, talbots, New York Company
Victoria Secret 的catalog太害人了。各种funky的衣服让她家的super模特一穿都象金缕玉衣一样,结果买回来才发现是皇帝的新衣。后悔过无数次后才不再看她家还再孜孜不倦的寄来的catalog,直接recycle.
Ann taylor
写到这里我好像是给我们公司做广告了。这几年我终于找到了合适自己的牌子Ann taylor. 觉得她chic and casual. 不过都是从ebay上买的,因为选择多,而且我不在乎是否过季,只要衣服是新的就可以了。
我喜欢买衣服,是因为我不会舞蹈,不会唱歌,不会写文章,不会乐器,衣服是唯二可以让我being creative and express my individuality的事情了。每天早上我会花两分钟想想今天打算穿什么。通常是挑新的穿。穿衣服我最看重颜色搭配, top如果是鲜艳的,bottom就一定是solid dark,总之要越contrast越好; 还有质地搭配,wool的裤子和cardigan中间我会穿丝质感的blouse;长短搭配就是穿七分裤要配长一点的top,经常是mini dress,穿pencil skirt上衣就一定要fit and short. 这已经成了我每天单调生活的一点小游戏。每天开车上班在cubic里坐下,对着电脑一天,下班再开车回家,我经常都不记得自己这一天穿的是什么,可是如果我没有搭配好,潜意识却非常影响我这一天工作的心情,会有点强迫症似的很想早点回家start over. 就好像我的一天一定要start with shower 和一大杯茶一样。
三毛说,“老师不可能懂得一只口红并不只是代表一只口红背后的那种意义”。世上的生命大多朝生暮死。长大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其实殊途同归,每个女孩子都曾有过美丽的梦,大概就是心中的蝴蝶的颜色。
Saturday, February 23, 2013
生于七十年代的回忆 (一) 人生忧患识字始
为为从一岁零三四个月就开始喜欢看书,他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随便拿起一本图画书从前翻到后(虽然还不认字)。我小时候也十分爱看书,但是为为和我小时候的读书风格是非常不一样的, 我从小看书就是不求慎解, 以看情节为乐, 而为为看书很仔细, 会打破沙锅问到底,还能做到举一反三, 而我更是从小就不爱看任何科普类的书。
书是我的人生中是最亲密的朋友。从小到大,我不学无术,和文化人边都沾不上, 但是却不可一日无书读。那我到底读过些什么呢? 我一直想把它们记录下来,也算是给自己逝去的青春一个交代。
学龄前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如果没有记错, 我人生中第一本有印象的picture book是关于江青的,画面上的她妖怪一样的形象在教唆青年人抽烟喝酒。画面那么清晰,到现在还留在我的脑海里。没有人告诉我这丑化的人是江青,那我是怎么figure out出来的呢?我也不知道。
上学前我有印象的书,有一本叫做《太阳, 月亮, 星》,封面上有太阳公公慈祥的笑脸。还有一本是《小鸡住大楼》,讲的是小鸡们都离开爸爸妈妈住进高科技养鸡场里面了,现在我都还能记得鸡爸爸和鸡妈妈向被技术员带走的小鸡挥手的插图。现在想想这其实是骗小孩子的美化大规模养鸡的残酷, 无语。
小学
上了学爱看的是《动脑筋爷爷》,书都磨破了也没有动过一次脑筋,都是以看画为主。还有看了无数遍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那时侯中国的口号是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我还记得问妈妈,等到二十一世纪我们就可以象小灵通的未来世界一样吗?妈妈说不行,我记得当时自己是非常得失望呀。三十多年了,我记得的情节里面就是那个巨大的大西瓜。还记得读过《小布头奇遇记》和《洋葱头历险记》,记忆里还有为小布头的担忧。
说来也奇怪,家里还有很多很多小人书,不管是画面还是情节都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还有各种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反儿没有什么太多的触动。唯一有印象的小人书是《绿野仙踪》里面的稻草人和胆小的大狮子.
我记得小学班里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是读书时间,我是负责站在教室前面给大家读书的。老师号召大家从家里带书来给大家读, 我从来都很积极。有一次从家里拿来了《伊索寓言》, 还被班主任表扬,虚荣的心里高兴极了。
学校里还有一次组织读书比赛,要求读一些当代外国儿童作品. 我按照书单买了很多书。印象最深的是前苏联的《秘密指令》,还有一本也是前苏联的关于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单亲妈妈一起生活的故事。看了简写版的《小妇人》, 是中英文的, 看了无数遍也没有试图看过一遍英文, 真要命.
还有很多书慢慢都不记得名字了,看了很多科幻小说, 记得最深的叫做《飞向人马座》;还有一本侦探小说《并蒂莲》 , 记得是在学校书店买的, 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看了很多罗马神话, 有一本叫做《迷宫斩妖记》, 记得里面有一个情节是一个妹妹被一头羊驮着没有再回来, 小小的心灵看得有点接受不了,觉得非常shocking。还有一本成人书, 《台商香港蒙骗记》, 少儿不宜. 还有讲机器人统治地球的《威尔历险记》, 看过很多遍. 我还记得家里有两本很小的书, 好像是发生在中东的侦探小说, 书很薄, 可惜只有两本, 喜欢记了!
还有记得看过一本书上面写着两个大字《童话》, 里面唯一 记得的故事是《大林和小林》, 里面残忍的情节不知道怎么会让这个故事被称为中国最好的童话, 真的是给小孩子看的童话吗? 也许以前的小孩子比较tough。
再值得一提的就是郑渊杰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了, 不知道是不是那时侯起就开始站到老师的对立面去了, 觉得不想再作老师的pets.
后来姐姐去长沙市一中上学了,她学校的隔壁就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她买过很多书回来,还用饭盒给我带回来过一个娃娃头冰激凌。有《丽贝卡在新学校》; (现在想起来原来是张海迪翻译的),还有带给我们全家无穷快乐, 现在还带在我身边的《小飞人卡尔松》,还有非常好看的《大侦探小卡莱》(可惜被我弄丢了)。林格论的书我还从同学那里借过《长袜子皮皮》,觉得太闹腾了,还从她那里借过黑柳彻子的《坐在窗边的小豆豆》,我们两个都非常喜欢。
我也不知道家里的那些书是谁买的, 反正能够找到我就看. 其中有一本是《爱的教育》,同龄人中可能那个时候看过的不多. 看完的直接后果就是自以为受到了好的熏陶自己就是非常善良的人. 对了, 我还记得有一天姐姐在看一本书, 直觉告诉我一定很好看,没两天我就得手了,就是自此看过无数遍的《蝴蝶梦》.
家里有一本《圣经故事》,是旧约部分,从此对神充满了敬畏,也从此开始什么事情都开始求神, 比如考试能够考第一什么的。
写到这里必须提一下陪伴我整个童年时代的几种杂志,《儿童时代》,《少年文艺》,《作文通讯》, 对了还有恶俗的《故事会》. 可惜看了这么多范文自己的作文还是写得狗屁不通。
接下来同学们中间开始流行《丁丁历险记》, 很不容易才能排上, 大家都在上课的时候抓紧时间看, 经常在上课的时候看得笑出声来. 后来妈妈竟然给我们买到了《蓝莲花》, 也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一本丁丁历险记, 可以用它去和别人交换了. 后来 到了美国, 我在Amazon上买了全套的《丁丁历险记》, 却再没有孩子时看的那种心情了.
想想小学是看闲书最多的时期了,因为家里可以去大学图书馆借书。爱看侦探类的,阿加莎 科里斯蒂,还有福尔摩斯。
这时候我和姐姐开始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翻他们藏书的纸箱子,从此开始了一生一世看下去的《红楼梦》。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淡绿色的软软的封面, 一共四册,都已经被我们翻烂了. 说也奇怪, 我本能的从不看80回以后, 就看过几章就觉得不对劲. 的确呀, 语言上实在是差距太大, 连我这个当时的小学生都看得出来. 我记得有一次看到八十几回的一篇说得是宝玉坐在王夫人塌上大哭迎春的苦命, 我心里就非常清楚的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在抄检大观园之后. 红楼梦应该是我人生中看过的最多遍的一本书. 我记得有人出过一个问题说, 如果送你去月球, 只能带三本书, 你会带哪三本. 我的选择是红楼梦和高等数学(锻炼脑子), 第三本我忘记了. 看红楼梦我可以从任何一页翻下去,就好像从来没有看过一样。可是小时侯看《红楼梦》最爱看的是美食和热闹的场面,一直到2007年回国的时候妈妈介绍我看刘心武的《揭密红楼梦》,非常新颖的角度让我有毛塞顿开的感觉。小的时候, 我还向四大名著的其它几本发起过冲击,不过都失败了, 还试图去看史记什么的,也因为没有钻研精神而没有看下去。
小学五年纪,我姐借回家一本《侠客行》的下集,我没有太在意的翻了一下,结果就好像韦小宝看到阿柯一样觉得“我完了”,清楚的记得当时想: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书啊?从此一切以前看的儿童书都没有了意思,自己都不明白那些书少了点什么, 应该就是爱情的滋味吧。 我就这样和懵懂时代告别了. 那一段时间过得相当疯狂,到处借书,还去小书摊租书,不看书的时候也在想着情节。我记得那个时候学校组织女子足球队, 别的女同学在踢球, 我在看台上看《雪山飞狐》。小学的功课真是都不需要动脑筋,就这样五年纪的期末考试我还考了全班第一。后来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不想再生活在这种状态下, 还是借书被拒自尊心受到打击, 我记得当时自己发了誓言就是不考上大学决不再看金庸的书. 呵呵, 直接导致的是没有看过最著名的《笑傲江湖》和《鹿鼎记》. 成人以后再看自然是毫无感觉了.
初中
人到中年,大片大片的记忆都留不住了。可是有些过去的小事却记得无比清楚。有一天好像又是我姐,拿回来一本书给我妈看,我妈看后,悦,把一篇故事复述给我爸听,我遂知道,此文叫做《沙漠观浴记》,摘自《撒哈啦的故事》,作者是三毛。 忘记是不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十分给力,出版了三毛的所有作品,从她出名前的《雨季不再来》,到最后的《我的宝贝》,《送你一匹马》,我都反反复复的翻,反反复复的看。三毛自杀后,媒体对她有过一些争议和讨论,我没有参与也没有关注,她的书已经成为我年少时光的一部分,和我的生活,我的人文教育一起没有办法分开了。
说也奇怪我这么感情丰富的一个人,对琼瑶的书完全不感兴趣,她的书对于我是属于没有别的可看的也看不下去的那种。假,是我那个时候就能读出来的东西。而真和假一直是我人生中任何一件事情喜欢和不喜欢的最原始粗浅的唯一标准.
可是很惭愧,我那时候爱看另外一个都不知道能不能被称为作家的人的作品,岑凯伦。与其说是看她的书,不如说是羡慕她描写的那种生活方式吧。什么士多啤梨,华伦天奴, 女主人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打扮, 拍拖。所以说坏书能害死人, 不知道自己的好逸恶劳是不是能够trace到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受到的资产阶级的影响 :(.
什么时候看得《乱世佳人》和《纽约少年》有点不记得了,这也是我看过遍数最多的两本书。我还记得看过一些美国电影剧本, 星期二的下午是不上学的, 有一个星期二我中午不睡觉, 看《魂断兰桥》的剧本看得哭的稀里哗啦.
家里有一本莎士比亚的剧本, 觉得莎士比亚讲话好奇怪呀.
初中毕业的暑假,我们回了一趟北京。我表姐家有全套的精装版的世界名著连环画。我废寝忘食的看完了,就这样我可以宣称世界名著都看过了,呵呵。印象深的是《奥德赛》和《原氏物语》。
高中
高中看的书恐怕是两位数以内啦,数量实在有限,还包括一些没什么品位的书,象007。对我生命留下影响非常大的就是《傲慢与偏见》,不知道我的爱情观是不是这个时候形成的,总之对伊丽沙白和达西先生的爱情非常羡慕。也看了简 奥司丁的其它的《理智与情感》, 《爱玛》, 没有什么印象, 看了《呼啸山庄》,《简爱》什么的, 也没有什么印象, 看来爱情还是要在高富帅和白聪美之间展开才更让人心动.
看过《家》《春》《秋》, 不觉的怎么好看呀. 试图看完《百年孤独》《老人与海》, 没有文化的人看文学名著真是痛苦.
高考前在家里看《三言二拍》系列 (对,没有看错,是高考前),算是我一生中看过的最脸红心跳的书了。古人也很开放嘛。
大学
我人生中比较黑暗的岁月。我实在记不得看了什么可圈可点的书,就是记得自己经常买了好几袋麻辣牛肉干(¥2.8一袋)在自习教室里大吃大嚼大看阿加莎 科里斯蒂的侦探小说,阿加莎 科里斯蒂的书那会儿应该是看全了。
《围城》应该是这个时候看的,是我仅次于《红楼梦》的翻看的次数第二多的书。欧亨利的小说也同样深得我心,看了很多亦舒和梁凤仪的作品,一个low-esteem的女孩开始无比向往作一个independent and savvy的女人。
这段时间读过的比较认真的是《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可惜大段大段的战争格局描写还是都跳过去了。
这期间陪伴我的还有《读者》和《海外文摘》。这两年回中国,买过《读者》,看不下去了,《海外文摘》是没有再见到过了。
应该还读过一些王朔的书,《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大胆情节让我 吃惊。
在就是看卡耐基的书,结果就是优雅没有学会,正常人都不会作了,整个一邯郸学步!
工作
人生中的新篇章。敏感而又不聪明的自己在完全陌生的环境开始学习on my own feet,觉得自己就象钱钟书笔下的一下子就不见了的那一滴水。开始喜欢看各种传记给自己力量,中观村的成功人士传记,《吴健雄传》,还有很多其它的,不过只让自己觉得更加渺茫,悲观的觉得自己已经被社会落得很远了。
开始看张爱玲,和roommate边看边讨论,那绝望压抑和对文字的操纵让本来就消沉的自己更加流连于自己的世界。
roommate还介绍我看池莉,还看什么小说月刊,还是不喜欢看粗陋太过写实的小说,看过皱眉。
喜欢陈丹燕,她的一场风花雪月,不过后来看多了,自己给她的作品的评语是P.S.过的文字。觉得自己好有才呀。
也看过一些《活着》之类的乡土文学和贾平凹的作品,实在不是我那杯茶。
在美国
来美国的前几年为生活所忙,没有再看书,改上网了。
直到后来怀孕经常要躺下休息才从图书馆借了大量的中文书籍。真的是大量的,至少有几百本。这段时间是我人生的第二个阅读高峰。经常是一本书看完最后一页的时候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已经忘记了。 最爱看的是人物传记,很多的散文集,杂文集,还有游记(很喜欢王秋扬的珠峰日记),接触到了洪晃,韩寒,章含之,聂华苓,海岩的作品,太多了,实在不能一一诉之。值得一提的是一口气读完了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m, 要知道以前读英文书都是坑吭哧哧的,没有一本是读完的。
后记
总结自己的阅读历史,读书喜好偏向于女性作家,结果就是过于放大自己的内心感受,性格变得过于敏感;不喜欢思想类的书,结果读而不思则惘,大半辈子都过得困惑而且糊涂;不喜欢苦难深重的书,结果读书没有让自己变的更坚强,反而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不喜欢讲小市民,大杂院和乡土文学的书,不爱看老舍的四世同堂,很多人推崇的路遥的平凡世界竟然一次也没有看过,结果就是人情世故不通。
可是读书仍然是自己一生的爱好。点亮一盏台灯,泡上一大杯茶,缩在沙发里或躺在床上,打开一本书,让心灵又一次和文字一起出发,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之一了。
书是我的人生中是最亲密的朋友。从小到大,我不学无术,和文化人边都沾不上, 但是却不可一日无书读。那我到底读过些什么呢? 我一直想把它们记录下来,也算是给自己逝去的青春一个交代。
学龄前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如果没有记错, 我人生中第一本有印象的picture book是关于江青的,画面上的她妖怪一样的形象在教唆青年人抽烟喝酒。画面那么清晰,到现在还留在我的脑海里。没有人告诉我这丑化的人是江青,那我是怎么figure out出来的呢?我也不知道。
上学前我有印象的书,有一本叫做《太阳, 月亮, 星》,封面上有太阳公公慈祥的笑脸。还有一本是《小鸡住大楼》,讲的是小鸡们都离开爸爸妈妈住进高科技养鸡场里面了,现在我都还能记得鸡爸爸和鸡妈妈向被技术员带走的小鸡挥手的插图。现在想想这其实是骗小孩子的美化大规模养鸡的残酷, 无语。
小学

说来也奇怪,家里还有很多很多小人书,不管是画面还是情节都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还有各种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反儿没有什么太多的触动。唯一有印象的小人书是《绿野仙踪》里面的稻草人和胆小的大狮子.
我记得小学班里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是读书时间,我是负责站在教室前面给大家读书的。老师号召大家从家里带书来给大家读, 我从来都很积极。有一次从家里拿来了《伊索寓言》, 还被班主任表扬,虚荣的心里高兴极了。
学校里还有一次组织读书比赛,要求读一些当代外国儿童作品. 我按照书单买了很多书。印象最深的是前苏联的《秘密指令》,还有一本也是前苏联的关于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单亲妈妈一起生活的故事。看了简写版的《小妇人》, 是中英文的, 看了无数遍也没有试图看过一遍英文, 真要命.
还有很多书慢慢都不记得名字了,看了很多科幻小说, 记得最深的叫做《飞向人马座》;还有一本侦探小说《并蒂莲》 , 记得是在学校书店买的, 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看了很多罗马神话, 有一本叫做《迷宫斩妖记》, 记得里面有一个情节是一个妹妹被一头羊驮着没有再回来, 小小的心灵看得有点接受不了,觉得非常shocking。还有一本成人书, 《台商香港蒙骗记》, 少儿不宜. 还有讲机器人统治地球的《威尔历险记》, 看过很多遍. 我还记得家里有两本很小的书, 好像是发生在中东的侦探小说, 书很薄, 可惜只有两本, 喜欢记了!
还有记得看过一本书上面写着两个大字《童话》, 里面唯一 记得的故事是《大林和小林》, 里面残忍的情节不知道怎么会让这个故事被称为中国最好的童话, 真的是给小孩子看的童话吗? 也许以前的小孩子比较tough。
再值得一提的就是郑渊杰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了, 不知道是不是那时侯起就开始站到老师的对立面去了, 觉得不想再作老师的pets.
后来姐姐去长沙市一中上学了,她学校的隔壁就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她买过很多书回来,还用饭盒给我带回来过一个娃娃头冰激凌。有《丽贝卡在新学校》; (现在想起来原来是张海迪翻译的),还有带给我们全家无穷快乐, 现在还带在我身边的《小飞人卡尔松》,还有非常好看的《大侦探小卡莱》(可惜被我弄丢了)。林格论的书我还从同学那里借过《长袜子皮皮》,觉得太闹腾了,还从她那里借过黑柳彻子的《坐在窗边的小豆豆》,我们两个都非常喜欢。
我也不知道家里的那些书是谁买的, 反正能够找到我就看. 其中有一本是《爱的教育》,同龄人中可能那个时候看过的不多. 看完的直接后果就是自以为受到了好的熏陶自己就是非常善良的人. 对了, 我还记得有一天姐姐在看一本书, 直觉告诉我一定很好看,没两天我就得手了,就是自此看过无数遍的《蝴蝶梦》.
家里有一本《圣经故事》,是旧约部分,从此对神充满了敬畏,也从此开始什么事情都开始求神, 比如考试能够考第一什么的。
写到这里必须提一下陪伴我整个童年时代的几种杂志,《儿童时代》,《少年文艺》,《作文通讯》, 对了还有恶俗的《故事会》. 可惜看了这么多范文自己的作文还是写得狗屁不通。
接下来同学们中间开始流行《丁丁历险记》, 很不容易才能排上, 大家都在上课的时候抓紧时间看, 经常在上课的时候看得笑出声来. 后来妈妈竟然给我们买到了《蓝莲花》, 也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一本丁丁历险记, 可以用它去和别人交换了. 后来 到了美国, 我在Amazon上买了全套的《丁丁历险记》, 却再没有孩子时看的那种心情了.
想想小学是看闲书最多的时期了,因为家里可以去大学图书馆借书。爱看侦探类的,阿加莎 科里斯蒂,还有福尔摩斯。
这时候我和姐姐开始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翻他们藏书的纸箱子,从此开始了一生一世看下去的《红楼梦》。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淡绿色的软软的封面, 一共四册,都已经被我们翻烂了. 说也奇怪, 我本能的从不看80回以后, 就看过几章就觉得不对劲. 的确呀, 语言上实在是差距太大, 连我这个当时的小学生都看得出来. 我记得有一次看到八十几回的一篇说得是宝玉坐在王夫人塌上大哭迎春的苦命, 我心里就非常清楚的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在抄检大观园之后. 红楼梦应该是我人生中看过的最多遍的一本书. 我记得有人出过一个问题说, 如果送你去月球, 只能带三本书, 你会带哪三本. 我的选择是红楼梦和高等数学(锻炼脑子), 第三本我忘记了. 看红楼梦我可以从任何一页翻下去,就好像从来没有看过一样。可是小时侯看《红楼梦》最爱看的是美食和热闹的场面,一直到2007年回国的时候妈妈介绍我看刘心武的《揭密红楼梦》,非常新颖的角度让我有毛塞顿开的感觉。小的时候, 我还向四大名著的其它几本发起过冲击,不过都失败了, 还试图去看史记什么的,也因为没有钻研精神而没有看下去。
小学五年纪,我姐借回家一本《侠客行》的下集,我没有太在意的翻了一下,结果就好像韦小宝看到阿柯一样觉得“我完了”,清楚的记得当时想: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书啊?从此一切以前看的儿童书都没有了意思,自己都不明白那些书少了点什么, 应该就是爱情的滋味吧。 我就这样和懵懂时代告别了. 那一段时间过得相当疯狂,到处借书,还去小书摊租书,不看书的时候也在想着情节。我记得那个时候学校组织女子足球队, 别的女同学在踢球, 我在看台上看《雪山飞狐》。小学的功课真是都不需要动脑筋,就这样五年纪的期末考试我还考了全班第一。后来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不想再生活在这种状态下, 还是借书被拒自尊心受到打击, 我记得当时自己发了誓言就是不考上大学决不再看金庸的书. 呵呵, 直接导致的是没有看过最著名的《笑傲江湖》和《鹿鼎记》. 成人以后再看自然是毫无感觉了.
初中
人到中年,大片大片的记忆都留不住了。可是有些过去的小事却记得无比清楚。有一天好像又是我姐,拿回来一本书给我妈看,我妈看后,悦,把一篇故事复述给我爸听,我遂知道,此文叫做《沙漠观浴记》,摘自《撒哈啦的故事》,作者是三毛。 忘记是不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十分给力,出版了三毛的所有作品,从她出名前的《雨季不再来》,到最后的《我的宝贝》,《送你一匹马》,我都反反复复的翻,反反复复的看。三毛自杀后,媒体对她有过一些争议和讨论,我没有参与也没有关注,她的书已经成为我年少时光的一部分,和我的生活,我的人文教育一起没有办法分开了。
说也奇怪我这么感情丰富的一个人,对琼瑶的书完全不感兴趣,她的书对于我是属于没有别的可看的也看不下去的那种。假,是我那个时候就能读出来的东西。而真和假一直是我人生中任何一件事情喜欢和不喜欢的最原始粗浅的唯一标准.
可是很惭愧,我那时候爱看另外一个都不知道能不能被称为作家的人的作品,岑凯伦。与其说是看她的书,不如说是羡慕她描写的那种生活方式吧。什么士多啤梨,华伦天奴, 女主人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打扮, 拍拖。所以说坏书能害死人, 不知道自己的好逸恶劳是不是能够trace到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受到的资产阶级的影响 :(.
什么时候看得《乱世佳人》和《纽约少年》有点不记得了,这也是我看过遍数最多的两本书。我还记得看过一些美国电影剧本, 星期二的下午是不上学的, 有一个星期二我中午不睡觉, 看《魂断兰桥》的剧本看得哭的稀里哗啦.
家里有一本莎士比亚的剧本, 觉得莎士比亚讲话好奇怪呀.
初中毕业的暑假,我们回了一趟北京。我表姐家有全套的精装版的世界名著连环画。我废寝忘食的看完了,就这样我可以宣称世界名著都看过了,呵呵。印象深的是《奥德赛》和《原氏物语》。
高中
高中看的书恐怕是两位数以内啦,数量实在有限,还包括一些没什么品位的书,象007。对我生命留下影响非常大的就是《傲慢与偏见》,不知道我的爱情观是不是这个时候形成的,总之对伊丽沙白和达西先生的爱情非常羡慕。也看了简 奥司丁的其它的《理智与情感》, 《爱玛》, 没有什么印象, 看了《呼啸山庄》,《简爱》什么的, 也没有什么印象, 看来爱情还是要在高富帅和白聪美之间展开才更让人心动.
看过《家》《春》《秋》, 不觉的怎么好看呀. 试图看完《百年孤独》《老人与海》, 没有文化的人看文学名著真是痛苦.
高考前在家里看《三言二拍》系列 (对,没有看错,是高考前),算是我一生中看过的最脸红心跳的书了。古人也很开放嘛。
大学
我人生中比较黑暗的岁月。我实在记不得看了什么可圈可点的书,就是记得自己经常买了好几袋麻辣牛肉干(¥2.8一袋)在自习教室里大吃大嚼大看阿加莎 科里斯蒂的侦探小说,阿加莎 科里斯蒂的书那会儿应该是看全了。
《围城》应该是这个时候看的,是我仅次于《红楼梦》的翻看的次数第二多的书。欧亨利的小说也同样深得我心,看了很多亦舒和梁凤仪的作品,一个low-esteem的女孩开始无比向往作一个independent and savvy的女人。
这段时间读过的比较认真的是《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可惜大段大段的战争格局描写还是都跳过去了。
这期间陪伴我的还有《读者》和《海外文摘》。这两年回中国,买过《读者》,看不下去了,《海外文摘》是没有再见到过了。
应该还读过一些王朔的书,《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大胆情节让我 吃惊。
在就是看卡耐基的书,结果就是优雅没有学会,正常人都不会作了,整个一邯郸学步!
工作
人生中的新篇章。敏感而又不聪明的自己在完全陌生的环境开始学习on my own feet,觉得自己就象钱钟书笔下的一下子就不见了的那一滴水。开始喜欢看各种传记给自己力量,中观村的成功人士传记,《吴健雄传》,还有很多其它的,不过只让自己觉得更加渺茫,悲观的觉得自己已经被社会落得很远了。
开始看张爱玲,和roommate边看边讨论,那绝望压抑和对文字的操纵让本来就消沉的自己更加流连于自己的世界。
roommate还介绍我看池莉,还看什么小说月刊,还是不喜欢看粗陋太过写实的小说,看过皱眉。
喜欢陈丹燕,她的一场风花雪月,不过后来看多了,自己给她的作品的评语是P.S.过的文字。觉得自己好有才呀。
也看过一些《活着》之类的乡土文学和贾平凹的作品,实在不是我那杯茶。
在美国
来美国的前几年为生活所忙,没有再看书,改上网了。
直到后来怀孕经常要躺下休息才从图书馆借了大量的中文书籍。真的是大量的,至少有几百本。这段时间是我人生的第二个阅读高峰。经常是一本书看完最后一页的时候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已经忘记了。 最爱看的是人物传记,很多的散文集,杂文集,还有游记(很喜欢王秋扬的珠峰日记),接触到了洪晃,韩寒,章含之,聂华苓,海岩的作品,太多了,实在不能一一诉之。值得一提的是一口气读完了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m, 要知道以前读英文书都是坑吭哧哧的,没有一本是读完的。
后记
总结自己的阅读历史,读书喜好偏向于女性作家,结果就是过于放大自己的内心感受,性格变得过于敏感;不喜欢思想类的书,结果读而不思则惘,大半辈子都过得困惑而且糊涂;不喜欢苦难深重的书,结果读书没有让自己变的更坚强,反而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不喜欢讲小市民,大杂院和乡土文学的书,不爱看老舍的四世同堂,很多人推崇的路遥的平凡世界竟然一次也没有看过,结果就是人情世故不通。
可是读书仍然是自己一生的爱好。点亮一盏台灯,泡上一大杯茶,缩在沙发里或躺在床上,打开一本书,让心灵又一次和文字一起出发,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之一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