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我的人生中是最亲密的朋友。从小到大,我不学无术,和文化人边都沾不上, 但是却不可一日无书读。那我到底读过些什么呢? 我一直想把它们记录下来,也算是给自己逝去的青春一个交代。
学龄前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如果没有记错, 我人生中第一本有印象的picture book是关于江青的,画面上的她妖怪一样的形象在教唆青年人抽烟喝酒。画面那么清晰,到现在还留在我的脑海里。没有人告诉我这丑化的人是江青,那我是怎么figure out出来的呢?我也不知道。
上学前我有印象的书,有一本叫做《太阳, 月亮, 星》,封面上有太阳公公慈祥的笑脸。还有一本是《小鸡住大楼》,讲的是小鸡们都离开爸爸妈妈住进高科技养鸡场里面了,现在我都还能记得鸡爸爸和鸡妈妈向被技术员带走的小鸡挥手的插图。现在想想这其实是骗小孩子的美化大规模养鸡的残酷, 无语。
小学

说来也奇怪,家里还有很多很多小人书,不管是画面还是情节都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还有各种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反儿没有什么太多的触动。唯一有印象的小人书是《绿野仙踪》里面的稻草人和胆小的大狮子.
我记得小学班里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是读书时间,我是负责站在教室前面给大家读书的。老师号召大家从家里带书来给大家读, 我从来都很积极。有一次从家里拿来了《伊索寓言》, 还被班主任表扬,虚荣的心里高兴极了。
学校里还有一次组织读书比赛,要求读一些当代外国儿童作品. 我按照书单买了很多书。印象最深的是前苏联的《秘密指令》,还有一本也是前苏联的关于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单亲妈妈一起生活的故事。看了简写版的《小妇人》, 是中英文的, 看了无数遍也没有试图看过一遍英文, 真要命.
还有很多书慢慢都不记得名字了,看了很多科幻小说, 记得最深的叫做《飞向人马座》;还有一本侦探小说《并蒂莲》 , 记得是在学校书店买的, 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看了很多罗马神话, 有一本叫做《迷宫斩妖记》, 记得里面有一个情节是一个妹妹被一头羊驮着没有再回来, 小小的心灵看得有点接受不了,觉得非常shocking。还有一本成人书, 《台商香港蒙骗记》, 少儿不宜. 还有讲机器人统治地球的《威尔历险记》, 看过很多遍. 我还记得家里有两本很小的书, 好像是发生在中东的侦探小说, 书很薄, 可惜只有两本, 喜欢记了!
还有记得看过一本书上面写着两个大字《童话》, 里面唯一 记得的故事是《大林和小林》, 里面残忍的情节不知道怎么会让这个故事被称为中国最好的童话, 真的是给小孩子看的童话吗? 也许以前的小孩子比较tough。
再值得一提的就是郑渊杰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了, 不知道是不是那时侯起就开始站到老师的对立面去了, 觉得不想再作老师的pets.
后来姐姐去长沙市一中上学了,她学校的隔壁就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她买过很多书回来,还用饭盒给我带回来过一个娃娃头冰激凌。有《丽贝卡在新学校》; (现在想起来原来是张海迪翻译的),还有带给我们全家无穷快乐, 现在还带在我身边的《小飞人卡尔松》,还有非常好看的《大侦探小卡莱》(可惜被我弄丢了)。林格论的书我还从同学那里借过《长袜子皮皮》,觉得太闹腾了,还从她那里借过黑柳彻子的《坐在窗边的小豆豆》,我们两个都非常喜欢。
我也不知道家里的那些书是谁买的, 反正能够找到我就看. 其中有一本是《爱的教育》,同龄人中可能那个时候看过的不多. 看完的直接后果就是自以为受到了好的熏陶自己就是非常善良的人. 对了, 我还记得有一天姐姐在看一本书, 直觉告诉我一定很好看,没两天我就得手了,就是自此看过无数遍的《蝴蝶梦》.
家里有一本《圣经故事》,是旧约部分,从此对神充满了敬畏,也从此开始什么事情都开始求神, 比如考试能够考第一什么的。
写到这里必须提一下陪伴我整个童年时代的几种杂志,《儿童时代》,《少年文艺》,《作文通讯》, 对了还有恶俗的《故事会》. 可惜看了这么多范文自己的作文还是写得狗屁不通。
接下来同学们中间开始流行《丁丁历险记》, 很不容易才能排上, 大家都在上课的时候抓紧时间看, 经常在上课的时候看得笑出声来. 后来妈妈竟然给我们买到了《蓝莲花》, 也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一本丁丁历险记, 可以用它去和别人交换了. 后来 到了美国, 我在Amazon上买了全套的《丁丁历险记》, 却再没有孩子时看的那种心情了.
想想小学是看闲书最多的时期了,因为家里可以去大学图书馆借书。爱看侦探类的,阿加莎 科里斯蒂,还有福尔摩斯。
这时候我和姐姐开始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翻他们藏书的纸箱子,从此开始了一生一世看下去的《红楼梦》。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淡绿色的软软的封面, 一共四册,都已经被我们翻烂了. 说也奇怪, 我本能的从不看80回以后, 就看过几章就觉得不对劲. 的确呀, 语言上实在是差距太大, 连我这个当时的小学生都看得出来. 我记得有一次看到八十几回的一篇说得是宝玉坐在王夫人塌上大哭迎春的苦命, 我心里就非常清楚的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在抄检大观园之后. 红楼梦应该是我人生中看过的最多遍的一本书. 我记得有人出过一个问题说, 如果送你去月球, 只能带三本书, 你会带哪三本. 我的选择是红楼梦和高等数学(锻炼脑子), 第三本我忘记了. 看红楼梦我可以从任何一页翻下去,就好像从来没有看过一样。可是小时侯看《红楼梦》最爱看的是美食和热闹的场面,一直到2007年回国的时候妈妈介绍我看刘心武的《揭密红楼梦》,非常新颖的角度让我有毛塞顿开的感觉。小的时候, 我还向四大名著的其它几本发起过冲击,不过都失败了, 还试图去看史记什么的,也因为没有钻研精神而没有看下去。
小学五年纪,我姐借回家一本《侠客行》的下集,我没有太在意的翻了一下,结果就好像韦小宝看到阿柯一样觉得“我完了”,清楚的记得当时想: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书啊?从此一切以前看的儿童书都没有了意思,自己都不明白那些书少了点什么, 应该就是爱情的滋味吧。 我就这样和懵懂时代告别了. 那一段时间过得相当疯狂,到处借书,还去小书摊租书,不看书的时候也在想着情节。我记得那个时候学校组织女子足球队, 别的女同学在踢球, 我在看台上看《雪山飞狐》。小学的功课真是都不需要动脑筋,就这样五年纪的期末考试我还考了全班第一。后来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不想再生活在这种状态下, 还是借书被拒自尊心受到打击, 我记得当时自己发了誓言就是不考上大学决不再看金庸的书. 呵呵, 直接导致的是没有看过最著名的《笑傲江湖》和《鹿鼎记》. 成人以后再看自然是毫无感觉了.
初中
人到中年,大片大片的记忆都留不住了。可是有些过去的小事却记得无比清楚。有一天好像又是我姐,拿回来一本书给我妈看,我妈看后,悦,把一篇故事复述给我爸听,我遂知道,此文叫做《沙漠观浴记》,摘自《撒哈啦的故事》,作者是三毛。 忘记是不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十分给力,出版了三毛的所有作品,从她出名前的《雨季不再来》,到最后的《我的宝贝》,《送你一匹马》,我都反反复复的翻,反反复复的看。三毛自杀后,媒体对她有过一些争议和讨论,我没有参与也没有关注,她的书已经成为我年少时光的一部分,和我的生活,我的人文教育一起没有办法分开了。
说也奇怪我这么感情丰富的一个人,对琼瑶的书完全不感兴趣,她的书对于我是属于没有别的可看的也看不下去的那种。假,是我那个时候就能读出来的东西。而真和假一直是我人生中任何一件事情喜欢和不喜欢的最原始粗浅的唯一标准.
可是很惭愧,我那时候爱看另外一个都不知道能不能被称为作家的人的作品,岑凯伦。与其说是看她的书,不如说是羡慕她描写的那种生活方式吧。什么士多啤梨,华伦天奴, 女主人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打扮, 拍拖。所以说坏书能害死人, 不知道自己的好逸恶劳是不是能够trace到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受到的资产阶级的影响 :(.
什么时候看得《乱世佳人》和《纽约少年》有点不记得了,这也是我看过遍数最多的两本书。我还记得看过一些美国电影剧本, 星期二的下午是不上学的, 有一个星期二我中午不睡觉, 看《魂断兰桥》的剧本看得哭的稀里哗啦.
家里有一本莎士比亚的剧本, 觉得莎士比亚讲话好奇怪呀.
初中毕业的暑假,我们回了一趟北京。我表姐家有全套的精装版的世界名著连环画。我废寝忘食的看完了,就这样我可以宣称世界名著都看过了,呵呵。印象深的是《奥德赛》和《原氏物语》。
高中
高中看的书恐怕是两位数以内啦,数量实在有限,还包括一些没什么品位的书,象007。对我生命留下影响非常大的就是《傲慢与偏见》,不知道我的爱情观是不是这个时候形成的,总之对伊丽沙白和达西先生的爱情非常羡慕。也看了简 奥司丁的其它的《理智与情感》, 《爱玛》, 没有什么印象, 看了《呼啸山庄》,《简爱》什么的, 也没有什么印象, 看来爱情还是要在高富帅和白聪美之间展开才更让人心动.
看过《家》《春》《秋》, 不觉的怎么好看呀. 试图看完《百年孤独》《老人与海》, 没有文化的人看文学名著真是痛苦.
高考前在家里看《三言二拍》系列 (对,没有看错,是高考前),算是我一生中看过的最脸红心跳的书了。古人也很开放嘛。
大学
我人生中比较黑暗的岁月。我实在记不得看了什么可圈可点的书,就是记得自己经常买了好几袋麻辣牛肉干(¥2.8一袋)在自习教室里大吃大嚼大看阿加莎 科里斯蒂的侦探小说,阿加莎 科里斯蒂的书那会儿应该是看全了。
《围城》应该是这个时候看的,是我仅次于《红楼梦》的翻看的次数第二多的书。欧亨利的小说也同样深得我心,看了很多亦舒和梁凤仪的作品,一个low-esteem的女孩开始无比向往作一个independent and savvy的女人。
这段时间读过的比较认真的是《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可惜大段大段的战争格局描写还是都跳过去了。
这期间陪伴我的还有《读者》和《海外文摘》。这两年回中国,买过《读者》,看不下去了,《海外文摘》是没有再见到过了。
应该还读过一些王朔的书,《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大胆情节让我 吃惊。
在就是看卡耐基的书,结果就是优雅没有学会,正常人都不会作了,整个一邯郸学步!
工作
人生中的新篇章。敏感而又不聪明的自己在完全陌生的环境开始学习on my own feet,觉得自己就象钱钟书笔下的一下子就不见了的那一滴水。开始喜欢看各种传记给自己力量,中观村的成功人士传记,《吴健雄传》,还有很多其它的,不过只让自己觉得更加渺茫,悲观的觉得自己已经被社会落得很远了。
开始看张爱玲,和roommate边看边讨论,那绝望压抑和对文字的操纵让本来就消沉的自己更加流连于自己的世界。
roommate还介绍我看池莉,还看什么小说月刊,还是不喜欢看粗陋太过写实的小说,看过皱眉。
喜欢陈丹燕,她的一场风花雪月,不过后来看多了,自己给她的作品的评语是P.S.过的文字。觉得自己好有才呀。
也看过一些《活着》之类的乡土文学和贾平凹的作品,实在不是我那杯茶。
在美国
来美国的前几年为生活所忙,没有再看书,改上网了。
直到后来怀孕经常要躺下休息才从图书馆借了大量的中文书籍。真的是大量的,至少有几百本。这段时间是我人生的第二个阅读高峰。经常是一本书看完最后一页的时候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已经忘记了。 最爱看的是人物传记,很多的散文集,杂文集,还有游记(很喜欢王秋扬的珠峰日记),接触到了洪晃,韩寒,章含之,聂华苓,海岩的作品,太多了,实在不能一一诉之。值得一提的是一口气读完了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m, 要知道以前读英文书都是坑吭哧哧的,没有一本是读完的。
后记
总结自己的阅读历史,读书喜好偏向于女性作家,结果就是过于放大自己的内心感受,性格变得过于敏感;不喜欢思想类的书,结果读而不思则惘,大半辈子都过得困惑而且糊涂;不喜欢苦难深重的书,结果读书没有让自己变的更坚强,反而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不喜欢讲小市民,大杂院和乡土文学的书,不爱看老舍的四世同堂,很多人推崇的路遥的平凡世界竟然一次也没有看过,结果就是人情世故不通。
可是读书仍然是自己一生的爱好。点亮一盏台灯,泡上一大杯茶,缩在沙发里或躺在床上,打开一本书,让心灵又一次和文字一起出发,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之一了。